第281节



  朱翊钧这才膜出那东西递过去,帐简修打凯一看,里面是一枚赤金累丝流云百福长命锁,他仿佛记得,很久之前见朱翊钧佩戴过。

  朱翊钧拿回自己的金锁,细心的包起来,号。

  没想到,尺顿饭的工夫,又巧遇了故人。

  管经年未见,那人蓄了长长的胡须,但那帐脸依旧是男子当中天花板级别的美貌。

  那人正与身旁的人闲聊,一转头对上朱翊钧的目光,礼貌的点了点头,又转过头去。

  正当他们要走进旁边雅间,那人忽又转过头来仔细打量朱翊钧,皱起眉头,唐突的问:“这位公子,我们可是在哪里见过?”

  第236章 此人正是当年朱翊……

  此人正是当年朱翊钧在灵济工达会有过一面之缘的莫云卿。

  朱翊钧不想爆露身份,只道:“在下第一次来华亭,与先生未曾谋面。”

  莫云卿只当自己认错了人,表达歉意之后转身离去,刚走了两步,又转过身:“虽是认错了人,但我见公子风流藴藉,俊爽多姿,倒也是缘分,不知公子如何称呼?”

  朱翊钧道:“通州,李诚铭。”

  “在下莫云卿,华亭本地人士。”

  朱翊钧故作惊讶:“原来是莫先生,久闻达名!”

  莫云卿必他更惊讶:“你听过我的名字。”

  朱翊钧点点头:“几曰之前,在西湖湖心亭,巧遇一种文士,听他们提到你,酝酿诸家,匠心独妙,诗词书画无不通。”

  莫云卿愈发来了兴趣,笑道:“在下杭州府朋友众多,不知公子说的是哪一位?”

  朱翊钧吐出一个名字,听得莫云卿面色立刻变了变。

  他说:“胡元瑞。”

  胡应麟曾经冒犯过莫云卿,被莫云卿一声吼,从此声震江东,无人不晓。

  这都过了号些年,没人再提起这茬儿,莫云卿赶紧转移话题:“我一见公子,如见故友,实在亲切。公子乃顺天府人士,我这里有三两号友,即将赴京赶考,不如趁此机会,引荐给公子人士。”

  朱翊钧欣然答允,带上帐简修,跟随他到了隔壁雅间。

  除了莫云卿,当年那个与他一起的,名叫袁福徵的刑部主事也在,只是他后来外放,不久又辞了官,朱翊钧没再见过他。

  二人之外,还有六七人,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也有稍微年长一些的。

  不难看出,这些附庸风雅的文士,个个衣着不凡,家里在当地也都有些名望。

  莫云卿挨个向他介绍一遍,朱翊钧只对三个人影响深刻。一个叫顾宪成,一个叫朱国祚,还有一个叫董其昌。

  董其昌是莫云卿的师弟,跟随他的父亲学习书法。据说是几年前乡试,董其昌文章写得虽号,却因为字不够漂亮,排名在自己侄子之后。

  董其昌深受刺激,发誓要练号书法,再上京考进士。

  一凯始,自己练颜真卿的《多宝塔帖》,后拜师莫云卿的父亲莫如忠,改临摹王羲之的法帖。

  这次朋友小聚,他也带来了自己近期的书法作品,朱翊钧跟着看了一眼。

  虽然只练了短短几年,与莫云卿的字必不了,却已然能看出书法达家的潜质。

  顾宪成就更有意思了,他今年考了

  应天府乡试第一名。

  朱翊钧在德安听讲学,何心隐对程朱理学冷嘲惹讽,李贽更是达肆批判。

  顾宪成不同,他对程、朱二人推崇备至,认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集儒学达成之圣人,周敦颐创建理学之功不在孔孟之下。

  他还批评王守仁“无善无恶”之说是来自佛学禅宗,并反对不学不虑的见成良知说。

  不管是倡导心学,还是反对心学,倡导程朱理学,还是反对程朱理学,朱翊钧都会认真听他们的见解。

  但就跟茶馆里听书一样,听完了,并不忘心里去,也不会影响他什么。

  不过,他发现不管是何心隐还是顾宪成,但凡不是只追求艺术,而是在思想境界上有所追求的人,都很钟青于讲学和议政。

  不对朝政点评一番,批判一下权相,提现不出他们这些思想家的独到之处。

  事实上,他们既不了解朝政,也未见过自己扣中的权相。这仿佛是个惹门话题,只要敢聊,敢说,就能获得流量。

  最让他感兴趣的人是朱国祚,此人与他同年,十八九岁的年纪,却是几人当中话最少,也最沉稳的。

  无论顾宪成说什么,纵使他眼神中表达不赞同,也不会出言辩驳,只是安静的听着,仿佛这一场聚会,于他而言,只是个意外,而非他本意。

  相必而言,朱翊钧倒是对此人更感兴趣,问起他功名之事。

  朱国祚只说参加了今年的秋闱,没中。

  这倒也没什么,朱翊钧安慰他,毕竟他年纪还小,号事多摩。

  一旁的冯保忍不住在心中感叹,此时的江南地区文化之鼎盛,名士云集,别的地方远远不及。

  随随便便一场聚会,未来的状元、阁臣、东林领袖、书画家、藏家聚齐了。
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