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4章 鸡肋
研难度,以他的估计,如果没有江淼出手,凭借国内的生物学家,该项目没有几千亿投入,是拿不出什么成果的。
但是他也清楚相关经费的申请难度,如果是十几亿,他有把握说服一部分人支持自己的想法,可涉及到一两百亿的项目,其中的说服难度直线上升。
哪怕是该项目有江淼的技术背书,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倒不是国内不相信江淼的研发能力。
而是外挂器官项目的定位有点尴尬。
以江淼的描述来看,外挂器官的核心用途,就是单兵装备,主要功能为增强使用者的生存能力、侦查能力、潜伏能力和一小部分的攻击能力。
看起来外挂器官挺不错的。
可现在国内的机械外骨骼技术,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。
比如同样是海陆丰公司投资的一个项目,叫“魏武卒”的单兵外骨骼,目前已经开发到了第三代,基本可以投入实战了。
魏武卒3单兵外骨骼装甲。
全套设备重量32公斤。
作战模式下的续航能力为8小时。
辅助行军下的续航能力为26个小时。
其高强度纳米铠甲,可以抵抗12毫米口径的穿甲弹正面打击。
采用特殊定制的固态电池,每公斤固态电池容量为860瓦时,能量密度比现在国内民用的二代海绵电池还强。
这种固态电池之所以没有投入民用市场,就一个原因:贵。
每公斤成本达到17万华元。
这也成为了魏武卒3难产的重要原因。
毕竟为了保证外骨骼的正常功能,该款外骨骼内置了6公斤的高能固态电池,因此单单是电池成本,就达到了102万元。
更何况这仅仅是电池的生产成本,还没有叠加研发成本、利润率,加上外骨骼的其他成本。
一套魏武卒3的总成本,达到了惊人的600万元左右。
哪怕是采购作为特种作战使用,这个成本也非常高了。
反倒是魏武卒2进入了实用阶段,因为魏武卒2的电池设计思路,是走了性价比路线,电池重量同样为6公斤,成本却只要3万块钱左右,就是能量密度只有每公斤500瓦时左右。
为了弥补魏武卒2的续航能力不足的缺点,近期增加了一套2公斤左右的光伏薄膜发电系统,可以在白天展开一块面积20平方米的光伏薄膜,通过光伏发电,给电池进行充电,或者维持外骨骼的日常功耗。
而且光伏薄膜发电系统,还可以作为外骨骼装甲的特殊护盾,阻挡一些子弹、炮弹弹片、小型无人机的攻击。
加上国内的其他技术越来越发达,类似于红外夜视仪之类的设备,不仅仅成本非常低,功能也非常强,设备体积可以做得又轻又小。
如此一来。
外挂器官项目的用途,就和魏武卒系列的外骨骼装甲高度重合。
这就是王砺锋认为该项目鸡肋的原因。
当然,外挂器官项目并非没有优点。
从江淼的设想来看,外挂器官项目至少有三个机械外骨骼没有的优点。
第一,就是续航能力。
第二,则是生存能力。
第三,是功能比较多。
续航能力方面,外挂器官项目衍生出来的生物基甲,可以靠吃东西和光合作用维持系统的能量需求。
吃东西和光合作用非常好理解。
如果是在动植物丰富的森林之中,那生物基甲的续航能力几乎是无限的,除非将使用者周围的森林全部毁灭,不然很难断绝其能量。
光合作用目前只是辅助,因为江淼只在实验室实现了14.7%的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。
哪怕是将生物基甲表面都改造成为光合作用层,每天也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1000到1400千卡的能量,人类每天需要2400到3000千卡的能量,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。
江淼的远期目标,是通过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,让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提升到30%左右。
只有达到这个能量利用率,叶绿体皮肤才可以成为生物基甲的核心供能方式。
而生物基甲的生存能力。
则和第一个优点的续航能力息息相关,毕竟都可以靠吃草维持正常生理需要了,生存能力自然非常厉害。
除此之外,生物基甲的生存能力,还表现为“抗毒性”、“无氧呼吸”、“水下呼吸”、“沼泽潜伏”、“非牛顿流体护甲”、“体温伪装”、“气味掩盖”等。
这些功能也表明了,生物基甲的第三个优点,那就是功能非常多,各种千奇百怪的辅助能力,让使用者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。
另外生物基甲在生产成本上,只是前期研发成本比较高,后期要大规模生产,反而比机械外骨骼便宜,维护成本也非常低。
一旦生物基甲完成研发,就可以使用生物培育舱,进行大规模培育,一套生物基甲大概十几万元就可以搞定。
因此这是一种大后期的装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