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5章 精确蒸发

过核衰变成为氦3,地球其实并不缺乏氦3。

  那为什么人类还是对月球的氦3资源垂涎欲滴?

  答案自然是重水、超重水的分离提纯技术不行,成本比较高,特别是超重水的提纯成本,比重水还高非常多。

  就算是获得了超重水,还需要存放几十年,才可以让绝大部分超重水中的氚衰变成为氦3。

  提纯成本、管理成本、储存成本、时间成本,综合叠加起来,还不如直接发火箭去月球开采提炼氦3。

  而地球水体之中的超重水,每年虽然会通过衰变产生大量的氦3,但氦这种东西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。

  一个是氦属于惰性元素,它几乎不和其他元素结合,而是会形成氦气。

  第二个问题,就是氦气非常轻,一旦其出现在大气层中,根本不会在地面堆积,而是快速向上漂浮,然后飘到外太空去。

  这也是为什么,明明氦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排行老二的元素,按道理来讲,应该是宇宙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,却在地球表层混成了稀有气体。

  究其根本,就是因为地球没有办法保存氦气,只能眼睁睁看着氦气逃逸到外太空,成为外太空的星尘。

  而现在方腾龙搞出来了的这一套技术,就为氦3资源的生产,带来了全新的希望。

  只需要通过沿海的海水淡化工厂,源源不断提炼重水和超重水,然后将这些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,分离出高纯度的超重水。

  然后将这些超重水储存起来,只需要等12.3年,即第一个半衰期过去,那储存的超重水,就有一半的超重水中的氚,会转变成为氦3。

  理论上,1吨超重水经过第一个半衰期后,大约可以产生136公斤氦3。

  以现在民勤集团掌握的技术,只需要在海水淡化工厂的工艺之中,加多两道提纯工艺,一吨氦3的提炼成本大概就是几十万块钱。

  当然,如果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海水淡化工厂的淡水生产之中,那其实并不需要每吨几十万块钱的提炼成本。

  就算是每吨几十万块钱的生产成本,对比来看,还是物有所值的。

  因为理论上,1吨氦3通过可控核聚变可以产生大约10亿千瓦时的电能,哪怕是按照目前现在国内的平均电价0.4元每千瓦时计算,10亿千瓦时的电能也价值4亿元左右。

  不过这种计算显然不够精确。

  毕竟可控核聚变的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。

  但是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,倒是可以降低可控核聚变的一部分技术难度。

  现在全球的可控核聚变项目,别看都吹得天花乱坠,仿佛过几年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营运。

  实际上,现在可控核聚变有非常多缺陷。

  包括反应系统的材料难题、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难题、中子照射难题、氢脆难题、核燃料难题等。

  如果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,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难题,即中子照射难题、氢脆难题、核燃料难题。

  中子照射、氢脆这两个难题,也是导致可控核聚变系统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。

  恰好氦3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中,不会产生严重的氢脆和中子照射,这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材料要求。

  同时民勤集团还获得了母公司海陆丰公司的水银硅管常温超导技术。

  因此现在如果这些技术可以组合起来,可控核聚变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。

  其实最后一步的高温等离子体流体控制问题,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难题了,因为这几年国内这AI技术上,和工程模拟技术上,取得了大量的成果。

  比如长安的星环聚能公司,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,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,衍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。

  如果星环聚能公司可以获得海陆丰公司、民勤集团的技术和材料支持,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搞出商业化的可控核聚变系统。

  刘同信思考了一会,觉得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,便出了实验区,通过内部的特别线路,拨通了一个电话。

  嘟嘟嘟…

  “喂,你好,我是民勤集团第三实验室的刘同信,请问是杜总吗?”

  “刘同信?”

  过了片刻,电话对面似乎弄清楚了他的身份,便简明扼要问道:“刘博士,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?”

  “杜总,我们实验室最近研发出一套新技术,可能涉及到战略安全,我需要您亲自过来一趟。”

  一听到涉及到战略安全的技术,杜国建便瞬间严肃起来:“涉及战略安全?好,你们还在实验室吧?”

  “是的,我还实验室。”

  “等一下,我看一下行程表…”过了一会,电话对面再次传来杜国建的声音:“刘博士,下午一点半有时间吗?”

  “有。”

  “好,你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,我下午一点半会过去一趟,不过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。”

  “好的,我尽量安排好汇报工作。”

  “那就下午见。”

  挂了电话。

  刘同信看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