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暮龙

  杨元嗣看完了郭药师的信,脸上阴晴不定。

  他第一时间就能确认,这个人靠不住。

  郭药师虽然是汉人,但是从祖上四五代起就在渤海讨生活。

  渤海的汉人是什么情况,杨元嗣是最讲解不过了。

  大宋能够吸引他的只有高官厚禄,万一他认清了朝廷的真实实力,肯定会起别的心思。

  不过现在这个局面,肯定要将他拉到大宋这边,要比他投靠金国对燕云有利的多。

  杨元嗣将信收起来,面色郑重的说道:“郭统领既然有弃暗投明的决心,朝廷当然是欢迎,高官厚禄不在话下!”

  郭药师的斥候听了欢喜无比,杨元嗣将自己的黄铜腰牌摘了下来,

  “此事机密无比,留下书信反而不美,你拿此腰牌回去复命,告诉郭统领暂且忍耐,待我从金国归来再做打算。”

  那时候听了杨元嗣的话,喜不自胜,小心翼翼的将腰牌贴身藏了。

  杨元嗣不能将他们在军中久留,让花荣将他们护送出去了二十里返回。

  “这些人藏头露尾,阿哥莫不要上了他们的当!”

  刘十三摸着脑袋说道。

  花荣也皱着眉头说道:“我看他们言语不想作假,只是此事太过于重大,主人还是不要太早做决断。”

  这两人说的都有道理,只是见识上有差别。

  刘十三自始至终,对于杨元嗣的忠心是谁也比不了的。

  但是他的才能顶多也就是做个卫队长或者带一支骑兵部队。

  花荣的意见换做一年以前的杨元嗣是听不出其中的隐藏含义的。

  郭药师投大宋这件事对朝廷当然是有好处,对杨元嗣益处不大。

  如果一但其中出了什么差错,那么对于杨元嗣来说需要承担的责任就太大了。

  花荣能够隐晦的提点杨元嗣,说明他对于大宋官场的了解就又上升了一层。

  杨元嗣摆了摆手,“你们放心,我自有安排。”

  天亮的时候远处出现了一队契丹骑兵,看装束应该是辽国的精锐皮室军。

  他们只有三四百人,离着出使队伍保持三里左右的距离,不远不近。

  完颜宗干笑着对杨元嗣说道:“我看这些契丹狗倒像是来给我们送行一般。”

  杨元嗣整理着马鞍上的长枪,摇着头说道:“可惜,可惜。”

  陈东满脸疑惑,不知道他在可惜什么。

  旁边的登州骑兵却马上会意,哄堂大笑,齐声叫着“可惜!可惜!”

  刘十三将马头一拨,马上有一百多骑跟随他朝着辽国骑兵冲了过去。

  远处辽国骑兵头领看了大惊失色,急忙指挥部队往后仓皇退去。

  刘十三却又一声唿哨,登州骑兵几乎是在一瞬间全部的战马停在一条线上。

  这一招干净利落,漂亮无比,周围的金国骑兵也喝起彩来。

  完颜宗干虽然也在拍手叫好,只是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翳。

  队伍又往北走了两天,终于出了长城。

  金国的骑兵们纷纷将马背上的人头拿了出来,三三两两的堆在一起。

  女真的军队中向来都带着萨满,这时候几个年老的萨满走了出来。

  那萨满点燃了一种味道奇怪的香料。

  在烟雾弥漫中,所有的金军骑兵集体下马跪在地上,吟诵起了一段腔调奇怪的咒语。

  在金国境内的部队肯定不能四处掳掠,按照完颜阿骨打所颁发的法令,所有金国人的私有财产是不侵犯的。

  大宋使团的粮草由沿途的金国驿站供应,不过这些食物就不管你能不能吃的惯了。

  等快要靠近北安州的时候,完颜阿骨打的亲卫骑兵开始出来迎接。

  他们只有不二百人,却展现出了了千军万马的气势。

  杨元嗣以前也见过阿骨打的卫队,印象中绝对不是这个装备和打扮。

  他们都穿着镶着铁钉的皮甲,每个人手里都有一面盾牌,腰间挂着明晃晃的弯刀。

  整个队伍里面至少有五六十面明黄色的龙旗迎风招展。

  北安州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池,城墙有两人多高,用黄土夯成。

  完颜阿骨打却没有住在城内,他的大帐安排在离着城不远的草地上。

  杨元嗣放眼望去,足足有五丈高的一支黑色的大旗竖在一座巨大的营帐前面,想必那就是阿骨打的住所了。

  大宋的使节们被分别安排在十几个营帐当中,登州骑兵本来就习惯了住帐篷。

  陈东等文官一路上也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,客随主便。

  还没有等杨元嗣安排妥当,就有一个阿骨打的亲卫跑了过来。

  原来是阿骨打着急要见他,也就顾不上什么两国的使节礼节之类的了。

  杨元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