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章 朱雀门献俘

  杨元嗣小心翼翼的问道:“是不是跟金国的盟约出了什么问题?”

  童贯对于杨元嗣现在的政治敏感度很满意,不过他却没有回答,而是转移了话题,“你说的新增三营神武军的计划我看见了,官家也觉得可行。”

  杨元嗣心里一阵高兴,这老家伙总算办了一件正事。

  他清了清嗓子,说道:“下官增设三军,正是为了给官家和恩相分忧!”

  童贯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,点头笑道:“元嗣以为凭咱们自己能不能拿下燕云?”

  杨元嗣看他终于说到了正题,沉声说道:“恩相想听真话假话?”

  童贯瞪起眼睛看着杨元嗣,元嗣说道:“这次征方腊的禁军战力恩相也看到了,元嗣认为除非编练新军,凭现有禁军,绝无可能!”

  童贯点了点头,说道:“我也是这么认为,只是高俅那厮在官家面前胡言乱语,好生让人心烦。”

  原来在金国的使节到来以前一个月,辽国也派了使节过来。

  这使节丝毫不提他们纵容辽国骑兵协助田虎叛军来进攻汴梁,反而上来就指责大宋背盟,勾结金国。

  关键辽国使节还带来了一个绝密消息,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已经不行了。

  在大宋君臣眼中,辽国已经汉化一百余年,自从《檀渊之盟》后,双方往来不断,辽国也算是个讲规矩的友邦。

  女真人始终是一群不知礼义蛮夷,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。

  万一酋长过逝,部落分裂,再被辽国消灭,那么大宋就要面对辽国的怒火了。

  徽宗这个人说他耳根子软都算抬举他了,国家大政又不是儿戏,岂能说变就变?

  关键是高俅和蔡京现在都支持断绝跟金国的来往,继续保持同辽国的友好关系。

  杨元嗣听的哭笑不得,一开始他是坚决反对“海上之盟”,因为那时候金国的实力还不算太强大。

  如果大宋能够和辽国谈好条件,以燕云十六州为筹码支持辽国。

  以大宋的国力和辽国的兵源,未必就不能将金国拒于长城之外。

  可是此一时彼一时,现在金国已经完全吸收完了渤海和一大半辽国的人口土地。

  如果大宋拿不下燕云十六州作为战略缓冲,金军南下就畅通无阻,汴梁就会直接面对女真的兵锋。

  所以说燕云是无论如何也要拿下来,不管是从金国还是辽国手里。

  童贯说道:“官家还没有正式召见金国使节,元嗣对金国比我们都了解,你要是能够对官家进言最好。”

  杨元嗣这才明白童贯跟自己说这些话的目的,郑重点了点头。

  当夜宴饮直到三更才散,杨元嗣回到府邸一直睡到日上三竿。

  蔡京等人联系徽宗举行一个盛大的现俘仪式,正好提振一下汴梁的民心。

  毕竟都城都被攻破了,可不是一个盛世应该发生的事情。

  这仪式搞的太过盛大,以至于连杨元嗣都产生了错觉,是不是宋军将辽国天祚帝抓了过来了?

  禁军银枪班押着方貌和三百多俘虏从牛行街开始,绕着汴梁城转一圈。

  最后在朱雀门外举行献俘仪式,徽宗亲临,童贯献俘。

  期间不禁百姓围观,开封府将所有的城门洞开,放城外百姓入城观礼。

  初六的早晨艳阳高照,徽宗异常高兴,看来连老天都给他这个天子面子。

  林冲带着银枪班将俘虏们装在囚车里,沿着街巷慢慢前进。

  汴梁的百姓好像对这些贼寇也并没有多大的仇恨,完全没有上次方腊游街那样疯狂。

  整个汴梁仿佛在这一刻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而热闹的庙会。

  街上到处都有叫卖的小贩,不管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,都竞争一般穿了五颜六色的花衣。

  至于那年轻后生,风流才子乃至市井流氓,更加如同过节一般兴奋。

  杨元嗣也穿了一身金甲,站在童贯身侧,他们和两千神武前军都在朱雀门之下。

  城门楼上明黄色的华盖之下是徽宗的御驾,王恩在身侧侍奉。

  等到游行的队伍全部到了城门边上,俘虏们全部穿着白衣,跪在广场上。

  童贯也穿着一身金甲,在一队侍卫的簇拥下亲自将方貌押了上来。

  礼部一个员外郎在城门楼上高声宣读方腊的罪状,声音洪亮而清澈,杨元嗣羡慕不已。

  令人意外的是,徽宗居然没有将方貌判个斩或剐,而是饶了他一命。

  杨元嗣不知道他葫芦里面卖什么药,很是困惑。

  方貌听完了宣判,感激涕零的跪在地上,严厉控诉了方腊的反叛行为。

  他表示自己愿意去相国寺出家为僧,此生为了大宋千秋万代祈福。

  其他的叛乱罪犯也都被判了流放等不同刑罚,竟然一个被判死刑的都没有。

  众俘虏喊声震天,纷纷感谢官家的大恩大德,是千古难遇的仁义圣君。

  杨元嗣恍然大悟,倒不是徽宗有多么心慈手软,原来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