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章 赤旗成军

  其实不管黄员外有没有想过要杀自己,杨元嗣都是要搞死他的。

  赵纬纶还以为杨元嗣觊觎的是土地,这想法也对也不对。

  杨元嗣清楚的记得,历史上靖康之变发生在靖康元年。

  现在是宣和九年,他也不知道宣和到底有多少年,还有几年是靖康。

  不过自己的到来肯定是影响了本来的时间线,韩世忠和梁红玉就是例子。

  元嗣相信他们就是历史上的韩和梁,是因为自己才使他们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变化。

  他以前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总有一种无力感,想的也是发生靖康之变后自己如何应对。

  现在他越来越觉得,自己很有可能阻止靖康之变的发生。

  这就需要有相当强大的实力,封建王朝,人口和土地就是实力。

  光有骑兵虽然说容错率高,但也打不了持久战。

  要想有自己的势力,那么步兵和土地都是不可少的。

  大宋不抑制土地兼并,只要你有足够多的土地,自然会找到逃税的方法。

  杨元嗣虽然是应承局的提举,有很多方法巧取豪夺,不过那样速度太慢了。

  杨元嗣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,这个方法要快的多,也很直接。

  这就是明堂山存在的价值,黑白两道都有人的感觉不要太爽。

  赵纬纶说道:“只要朱武他们再去抢他五六个庄,黄家剩下的人肯定就支撑不住了。”

  杨元嗣说道:“这边就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。我想跟你聊聊成军的事情。”

  赵纬纶点了点头,说道:“行伍之事我不太懂,不过凭着咱们现在的家底,养一万步卒问题不大。”

  听他这么说,杨元嗣心里有了底。

  他决心将渤海对面的骑兵部队大部带过来,留辛兴宗继续训练骑兵,技术成熟了就送到这边。

  这次元嗣打算让景川回去,一次运回来一千骑兵,加上已经有的五百左右飞骑。

  韩世忠这边再挑选个二百人左右的骑兵。

  卢进义那边也能凑齐三百骑的精锐,自己带着这两千骑兵出征足够了。

  大宋的官职和军中的编制复杂而不实用,杨元嗣甚至现在都搞不懂自己的真正职位是什么。

  实职、勋、爵位、品级乱七八糟的实在是一套复杂的系统。

  元嗣还是决定沿用渤海赤旗军的名号,借鉴现代军队的编制,越简单明了越好。

  景川出海已经十天,也到了应该回来的时候了。

  杨元嗣早早的去了海边码头,顺便拜访了一下呼延庆。

  呼延庆听说杨元嗣要组织两千骑兵,大惊失色。

  他拉着杨元嗣的手说道:“老哥跟你说句实在话,你还是太年轻了!”

  “两千骑兵要多少钱,你算过没有?”

  “你本来是属于捧日军,官家的禁卫,为什么要来登州就食,不就是因为朝廷养不起了吗?”

  能够说出这些话,说明呼延庆是真的拿杨元嗣当成自己的小兄弟了。

  杨元嗣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大宋的武官们是怎么管理军队的。

  呼延庆就算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
  自从宋辽签订了《檀渊之盟》,除了在西北还和西夏有零星的战斗。

  大宋禁军已经百年未有大战了,他们最大的行动也就是镇压个农民起义。

  呼延庆的平海军,名义上有万人,实际上朝廷只发六千人的饷银。

  呼延庆实际上的兵力只有三千人,他还要吃三千的空饷。

  平海军的军卒平时还要给呼延庆种地晒盐,基本也不用怎么训练,因为没有敌人。

  宋代武人地位本来就低下,呼延庆与其说是个武将,倒不如说他是个地主,只等着致仕回家做个富家翁。

  杨元嗣觉得这些家伙简直就是国家的蛀虫,不过现在大家都是蛀虫,你要不是反而成了异类。

  呼延庆又嘱咐了元嗣一番才让他离开。

  元嗣刚走出门口,就看见五六艘大海船出现在了码头上,是景川回来了。

  一千多的骑兵队伍扬起的沙子遮天蔽日,人喊马嘶,场面十分热闹。

  边上的百姓也都出来围观,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雄壮的骑兵队伍。

  这些渤海来的家伙骨干都是认识杨元嗣的老兵,远远的看见杨元嗣的身影都大喊起来。

  “无敌万岁”的喊声响彻云霄,景川根本止不住。

  杨元嗣策马上前,将手臂往下一压。

  一千多的人马几乎是一瞬间鸦雀无声,他大声喊道:“跟我回家!”

  众骑兵齐声高喊:“回家!回家!”

  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根本没有家了,赤旗军在哪里,哪里就是家。

  等到了玲珑镇的军营,这群人才安稳下来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